媒体关注

Media focus on

湖北日报客户端:累计成交量3.6亿吨,成交额87亿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交”出“双碳”新答卷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2.06.16 打印

这是一支高学历的团队,近2/3的成员是博士或硕士;这又是一支如此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他们就是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碳交中心)的年轻人们,伴随着湖北试点碳市场从萌芽走向全国领先。

我们的团队成员以80后、90后居多,非常年轻。”6月15日,碳交中心总经理何昌福介绍,碳交中心共有41名成员,其中,硕士研究生22人,博士生研究生4人,海归 11人。

试点之初,不被看好

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 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在这一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企业转型的一项制度。”何昌福介绍,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排放企业通过交易平台,完成碳排放权的买卖活动,帮助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多减排,将富余的碳排量配额出售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降低整个社会的碳排放的成本。

作为碳交中心最早的成员之一,“80后”的碳交中心副总经理杨光星深度参与了湖北省碳交易制度体系设计、碳金融产品创新及国家碳交易支撑平台建设。

“2011年10月底,湖北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作为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我在12年就进入了碳交中心工作,是湖北试点碳市场的经历者、也是见证者。”杨光星回忆,与上海、深圳等其余6个试点相比,湖北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还是金融资源,相对来说都不占优势。试点之初,很多人并不看好。

创业维艰,“卖碳”海归饱受挫折

30岁的刘树是碳交中心碳交易部负责人,曾就读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学习环境学专业。

“那时最热门的是经济学或市场学专业,学习环境学的人很少,在我所在的学校,整个专业只有我一个中国留学生。”刘树说,大学期间,他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碳交易的知识,2013年毕业回国后就加入了碳交中心。

刘树主要负责湖北碳市场制度设计和交易规则制定,以及碳普惠相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知道碳交易是什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客户的冷脸,让初出校园的他倍感挫败。

“我们都挺有挫败感的,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不理解,经常把我们当成骗子。”31岁的碳交中心碳金融部负责人李翬,曾在澳大利亚留学多年。最初他在推广碳金融产品时,他常吃闭门羹。

尽管屡屡受挫,刘树和李翬却从没打过退堂鼓。他们坚信,未来之中国,必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必将蓬勃发展。

聚焦“双碳”,湖北碳市场迎来交易热潮

转机很快出现。

随着中国率先签署《巴黎协定》,科学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公众对于碳市场了解和学习的热情逐步提升,社会资本也将其作为新的投资热点,前往碳交中心洽谈项目、开发金融产品的人络绎不绝。

“企业、金融机构,包括一些之前对碳交易不太敏感的行业,比如建筑业等,都陆续重视起了节能降碳。”李翬说,随着“双碳”目标广受关注,加之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市场运作体系,湖北碳市场迎来交易热潮,为减碳控排行为提供融资和支持服务的金融产品持续增多。2021年6月21日,湖北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鄂绿通”正式启动,绿色项目主体通过该平台,可获得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等多种形态的金融支持。截至目前,“鄂绿通”已为69个项目实现融资,融资总额823亿元。

“目前,纳入湖北碳市场的控排企业有共332家,主要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等15个行业,占第二产业的总值的70%以上。”何昌福介绍,湖北碳市场碳排放配额(HBEA)累计成交量已达到3.6亿吨,累计成交额87亿元。从交易规模、引进社会资金量、企业参与度等指标来看,湖北碳市场均为全国领先。据测算,参与碳交易后,70%的企业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实现了下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双碳”答卷。

公众号

返回顶部